当金融寒冬来临的时候,许多制造型企业感到了彻骨的寒意,尤其是珠三角的制造型企业。当众多制造类企业靠商业精神掘得第一桶金并得以在获取订单和利润的高速路上疾驶的时候,冬天来临的“恶劣天气状况”让他们发觉原来自己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破车”。如果不用工业精神进行彻底的“大修”,企业这辆快散架的“破车”面对的只能是熄火或半路抛锚的厄运。
当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抛出中国制造类企业更需要工业精神的警世名言时,能洗耳恭听的听众寥寥无几。当商业精神支撑的中国制造业走到死胡同的时候,众多中国制造类企业才发现真正掌控中国制造命运、决定中国制造未来的是工业精神。
中国制造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业精神?中国制造业要与什么样的商业精神彻底决裂呢?在看过工业精神与商业精神的巅峰对决后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 愿景VS“钱”景。靠商业精神起家的制造类企业是非常注重短期利益的,是不太讲究什么企业愿景的。有三至五年以上中长期战略规划的企业是非常少见的,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钱”景,有钱赚就上,没钱赚就撤。他们不会认为虚无缥缈的愿景也会是生产力,也会有惊人的凝聚人心、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威力。
2、 使命VS认命。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在宏伟的企业愿景下会催生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是企业能克服艰难险阻、“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不竭动力。他们在面对通向愿景的障碍时,不会轻易知难而退,极端时甚至会拼命而不会去认命。
3、 商品VS精品。大多数制造类企业生产的是商品,信奉的是“卖出货就是硬道理”。而真正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就像格力的董明珠一样是要“出精品,创名牌”的。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达到了苛求的程度,为打造成精品的投入是不惜血本、不遗余力的。
4、 原创VS抄袭。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是非常注重研发R&D的,注重自己的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与积淀。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企业的命运才真正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大多数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最没有利润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对他们来讲,研发远远没有抄袭COPY来得更快、更直接。
5、 事前检测VS市场试错。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绝对不拿自己的消费者当试验品,花费重金在工厂内部设置了机关重重的检测、试验环节,确保流到市场上的是精品。而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把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把不合格的产品流向了市场,等不满的反馈回到工厂的时候再做改进和调整,市场浪费巨大。在工厂内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流到市场上十块钱也解决不了、解决不好。
6、 敬畏VS忽悠。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对消费者心存永远的敬畏之心。而中国大多数的企业还把消费者当做忽悠的对象。从品牌包装、概念炒作、功能开发等还是以能让消费者上钩为出发点。
7、 一年十事VS十年一事。具有商业精神的制造企业是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的。反正是能挣钱的项目总是要蠢蠢欲动的。过度多元化和非相关的多元化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真正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是寂寞的高手,十年做一事,十年磨一剑是他们不二的选择。他们宁肯在一寸的地方打一公里深的井,也不原意在一公里的地方打无数一寸的孔。
8、 人材VS人才。商业精神十足的企业把员工看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人才方面不愿长期持久大力度的投入。认为只要企业有钱,就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人才。不愿把花费时间和精力把人“材”打造成真正的人才。在这些企业往往看到山寨化的人才远远多于专业化的人才。
9、 享受VS享乐。商业精神十足的企业老板做企业、赚钱是为了享乐,并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因为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心思、金钱来享乐。而真正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老板在做事的时候、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就以苦为乐,已经在享受了。这是一般的企业老板无法理解的。
10、 工匠VS 做工。具备工业精神的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倡导的是孜孜不倦、专注自己手艺、专注产品的,像瑞士钟表匠一样的工匠精神。而在商业精神泛滥的企业,基层的员工也是商业味十足。东家不行打西家,谁给的工资高就给谁干,什么挣钱就干什么。根本无暇扑下身子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一样东西。商业精神泛滥的企业员工信奉的是凑合能用,离德国的严谨精神十万八千里。对工作的态度大多数是应付老板的敷衍,而不是与自己较劲的认真。
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工业精神,就像久旱的土地需要甘霖。愿董明珠不再孤单寂寞,陪伴她的是不可逆转的、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本文版权归作者韩锋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盐城装修公司